宗聖公祠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是臺灣著名的客家宗祠,結合客家傳統民居合院建築、廟宇建築及日治時期的西洋風格建築於一爐.
創建於昭和2年(1927年),昭和4年(1929年)完工。為「縣定古蹟」。
地址:屏東市勝豐里謙仁巷23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上午9:00-12:00 下午 13:30-17:30
公休日:周一及國定假日
2016/2/19、20,這一兩個月雖然屏東總是好天氣,但是因為空汙問題,即使天氣晴朗有太陽,外頭仍舊看不到甚麼藍天,灰濛濛的,一直想等好天氣再出門,但還是趕快出門走走拍照比較實際~
花了兩天的下午前來~第一天因為快關門了,曾氏後代子孫(導覽員)介紹得很起勁,還講完他也下班了~只好隔日再來走一次拍拍照.
2002年才被公告為縣定古蹟的宗聖公祠,隱藏在巷弄裡,沒仔細看根本不知道在香火鼎盛的玉皇宮後面有這麼一間融合了中西式風格的客家古厝.
位於屏東市自由路上的玉皇宮(天公廟),金碧輝煌~
宗聖公祠就在玉皇宮後面,沿著旁邊的巷子進去就可以看到了
巷口還有立介紹的牌子~小小介紹了宗聖公祠
外頭是漂亮的紅磚牆,搭配了中西合併的門樓
乍看下根本就是西式建築來著,不過門裡看見的是很典型的中式建築,紅磚瓦和交趾陶
門樓上頭有石獅和西式的雕花,意外地沒有違和感
由裡往外看門樓
進去要從左龍門進入
在門口抬頭往上看就可以看見精緻的雕刻
第一天過來的時候導覽員剛好在替一對情侶講解~決定從側門進入
走廊上是連排的柱子,內心OS哪來那麼多柱子?
有趣的翻翻樂~左上角標示著屏東境內的宗祠,主要標了宗聖公祠(屏東市)、楊氏宗祠(佳冬鄉)、五溝水(劉氏宗祠)
替翻過來的照片下了有趣的註解,不過左下角兩張的照片與對應的文字好像放反了
進門旁的看板介紹著屏東其他宗祠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屏東有這麼一處,是上次參加活動有人很推崇這邊的修復技法,修舊如舊,而不像許多地方是打掉重練.
可以拿一份簡介,蓋個紀念戳章,裡頭介紹挺詳細的~
喜歡夕陽西斜照進來的光線,柔和的光影照印在冰冷的水泥柱上
水泥柱與樑上木結構,融為一體
滿滿的牌位,供俸著曾子與六堆客家曾氏歷代祖先
發現柱子特多,拍到這裡,導覽員跑來跟我介紹~講了超久的@@"
他說,宗聖公祠是全台灣最多柱子的宗祠,總共有18對!(36根柱子)
仔細看會發現柱子上的雕刻字體有好多種,每句對聯都是有意義的~
(圖左下:好喜歡這種一層又一層的回字型的建築/ 圖右:有名的竹字體)
其中最有名的就屬這個竹字體,筆畫少的還好理解,比劃一多根本看不懂是甚麼,導覽員還一個字一個字念給我聽
唸到最後是考我看不看得懂XDD
導覽員訴說這這邊的歷史,說曾氏後代後來因為經費不足,根本無法負擔這龐大的修繕經費,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是荒廢狀態,治安死角,流浪漢或是不懂的人跑來亂破壞.
像是這跟柱子上的字體,就被毀壞無法辨讀,好可惜.
宗祠修復前模樣(翻拍於宗聖公祠內)
宗聖公祠的建築模型
感謝那天的導覽員(左)
這個角度看的出來柱子超多的!
左堂祭祀曾姓之遠祖夏禹王,導覽員說牆上是少見的濕壁畫,不過也已斑駁不堪了
頭一次看見這麼酷炫的建築,有點格格不入的二樓
請上樓~
往下探頭去,是很傳統的中式建築
往後看是帶有濃濃西式風格的小涼亭,涼亭的屋頂上還有獨樹一格的雕刻裝置,左右涼亭是對稱的,屋頂上頭的雕刻也不同
可以看到玉皇宮
左右兩邊的涼亭不相通喔
離屋脊好近,可以近距離欣賞美麗的交趾陶與雕花
下樓,前往右側涼亭
連瓦當的做工都很講究,一目了然的「曾」字,告訴你這是曾家的.
導覽員還說以前常常有不肖人士來偷外牆上的交趾陶
導覽員說,當時在蓋這座宗祠時,因為有錢嘛,有想蓋到最好最理想,所以請來了各地匠司前來展現才藝,在「拼場」過程中各出絕活,書法、雕刻、彩繪....,勝出者可得彩金~,所以這間宗祠算是集所有經典於一身吧
在後來的修建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當時臺南名師陳玉峰的彩繪作品,讓曾氏後代驚呼連連!!
宗祠裡面其實很有看頭,只是~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湊熱鬧(就是在說我啦XD)
逛完裡頭~繞來後頭看看還有保留下來的「化胎」,現在長這副模樣~半荒廢狀態吧
當時的人很相信地理風水(現在好像還是),據說以前在門樓前方還有「半月池」,不過已經不復存了~後來因為經費不足,開始賣地~就從半月池開始賣,現在是住家.
記得導覽員告訴我說,通常來過宗聖公祠的人都會再來好幾遍,獨自再過來˙,抑或帶朋友來走走,似乎說到了心坎裡,晃了兩個下午,其實還會想再去一趟,再次看看之前沒仔細欣賞到的建築之美.
相關網站
FB粉絲頁-宗聖公祠古蹟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