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9+03/25 淡水古蹟之旅-北門鎖鑰 滬尾礟臺
嗯...對,你沒有看錯日期,這是去年的事情,一些照片被放在硬碟許久,一直偷懶沒記錄,希望我還記得當時看到與聽到的。
當時準備離開台北,離開淡水,才開始到處去踩點,畢竟每次放假真的不想出門去人擠人啊!!!
淡水舊稱滬尾,因為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的關係,造就了這邊有許多歷史遺跡被保留了下來。像是小學課本就會一直看到的「紅毛城」,不過這篇要說說滬尾礟臺啦。
題外話....那個....短短一個月內,我來了3次滬尾礟臺...純粹是很好拍照XD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1段6巷34號
開放時間:周一-周五 0930-1700
周六-周日 0930-1800
休館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一、農曆除夕、年初一、政府公告知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及館方另行公告之時間
交通方式:在淡水捷運站搭成 紅26公車 或 836公車
自行前往~往雲門舞集和一滴水紀念館方向就是了
想來看看是因為之前去雲門舞集時,經過因而想去看看,不過當時剛好在整修,完全不得而入,所以一直拖到現在
先買個票吧~全票80,另有學生票和其他票種,價格我忘了
一張票可以在當日遊覽三處古蹟,滬尾礟臺、紅毛城和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很超值
三處古蹟都有含免費的定時導覽,時間都不太一樣~
記得那天去礟臺的沒什麼人XD,反倒是小白宮和紅毛城,非常熱鬧!猜測應該是礟台位置比較偏吧~遊覽的人相對少許多
在外頭就可以看見這厚實的營門,上面刻著「北門鎖鑰」四個大字,是當時建造這座礟臺的巡撫-劉銘傳所提的。
滬尾礟臺的基本構造,看起來不大,幾個重點看看似乎就可以了!?
中法戰爭結束後,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計畫在台灣各個中逸海口增建礟臺以利防禦,分別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5處海口建造10座西式礟臺。其中滬尾有兩座,一為「北門鎖鑰」就是現在的滬尾礟臺,另一座是已經不見遺跡的「保固東瀛」。
「礟」字音同「砲」是砲的古字,國文很爛的我問了導覽員才知道怎麼唸
外頭是壕溝,類似護城河的概念
因為礟臺是一座軍營,所以稱做營門~穿過營門可以看到大大的木門!
進入後往回望
進入營門後的是中央廣場,在清朝曾經設有兵房,推測為高階軍官指揮辦工之處,廣場倒塌後,這處空地則改做操兵場。
草地上還有遺跡的痕跡
入門後往右轉是參觀動線,了解礟臺歷史的始末
3D拍照區
當時採用「阿姆斯壯(ARMSTONG)後膛鋼砲」和「德製克魯伯大砲」兩種大砲
有3D投影當時大砲的模樣,還可以做點小互動,感受那個大礟發射時震耳欲聾的震撼
甬道內,通常是彈藥室和兵房空間,且甬道彼此相通,提供士兵作戰調度的機動性。
這處甬道放置了一些老照片剪影,述說著淡水這個地方的歷史。
對了!~後來才發現,原來這邊是2015年公視影集「一把青」拍攝場景之一,郭軫他們去東北作戰療傷的地方。電視劇《一把青》滬尾礮臺
其中拍了幾張~覺得特別有意義
淡水線鐵路建於1900,1988年七月因捷運規畫停駛。火車吃水的景象也就此消失~
有點難以想像當時的那片美好風光
現在的學府路
老街依然是老街,只是現在多了太多的重複性商店了
非常漂亮古色古香的淡水中學,那個八角樓依然見在
離開歷史照片區~來到另個甬道
目前尚未規畫的甬道,應該是放置子彈的儲藏室
以前要把很重的子彈和砲們藉由這個斜坡推上去
左右分別去看不同砲座的遺跡
真的只有遺跡
和一些奇怪的水泥建築,應該是後來接手的統治者因應後來的情勢變化加蓋的一些東西
爬上小階梯由上往下看看這礟臺遺跡
旁邊室放置子彈的子彈槽~話說
相通的甬道(兵房)上的泥土,稱做「披覆」,質地柔軟,具有吸彈效果,而像煙囪的突出物,則是兵房的通氣孔。
長方形孔是後來加上去的
一目了然的地區分佈,以現在的「馬偕博士雕像」那個圓環畫分一邊是漢人居住地(老街),一邊是外國人的居住地(小白宮)。
可以小小體驗一下AR~會看到有兩個清朝士兵在發射大砲XD
滬尾礟臺,雖然不大,但這邊人少很安靜,天氣好時可以來這邊走走,非常好拍照(畫錯中點....)
三處付費古蹟裡,其時我還是最喜歡這個地方。
歡迎有機會到淡水時,可以不要只逛老街XD,淡水周邊還有很多值得一覽的地方:)。
相關連結